從去年極兔68億元收購百世國內快遞開始,中國快遞行業打破了頭部企業上市以來的平衡局面,吹響了新一輪兼并重組的號角。
京東收購德邦的消息板上釘釘,不同于此前的并購,德邦作為一家成立26年、營收規模超過300億元、市值超過130億元的老牌物流上市公司,“不是誰都能輕松吃下的”。
增加競爭砝碼的捷徑
放眼國外,國際快遞巨頭的發展史,就是一部并購史,數輪兼并重組后,形成了如今的寡頭格局。
UPS花了近百年時間(1907-1990),完成內生增長和快遞主業的成熟化,而通過并購,其市值從2001年的600億美元,飆升到2021年的1800億美元。
成立于1971年的聯邦快遞FedEx, 如今是國際第二大快遞公司。1981年開始,它曾發起長達8年的第一次行業價格戰,彼時尾部企業難以繼續;1991年,FedEx發起第二次價格戰,經由多輪并購后,它擁有了從小包裹、到重貨零擔的全鏈路物流服務能力。
而國內的快遞市場,《快遞觀察家》認為,集體上市后的企業剛剛開啟兼并步伐,仍處于“群雄爭霸”的狀態,遠遠沒到終局。
順豐給出了2021年凈利下滑40%的預期,與阿里捆綁最深的申通則更是預計虧損或達9億元之多。被低價折騰得順豐與通達系,都需要新的活力來注入其中。
而不同于此前,無論是順豐收購嘉里物流、極兔收購百世、京東收購德邦,新一輪收購多發生在上市公司之間,要求被收購方是優質資產,也對收購方的實力提出極大考驗。
2021年9月28日晚,順豐公告歷時7個月,終于完成對嘉里物流51.5%股權的收購,交易作價約175.55億港元。嘉里物流繼續保持上市地位,也成為王衛旗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。
海外市場,很早就已是順豐夢寐以求的機遇之地。相比于自建與入股,嘗試出海10多年后,順豐還是通過對嘉里物流的收購,拿下東南亞市場的籌碼。
同樣道理,面對業務量暴增與中轉、末端的瓶頸,2021年10月底,進軍國內一年半的極兔以68億元的代價,閃電收購了在美上市、阿里持續輸血的百世快遞國內業務,補足其在分撥與網點方面的短板。
兼并重組潮勢不可擋
以極兔收購百世快遞中國業務為例,雖然完成了收購,但是兩者的融合還有待檢驗,預想的市場份額還沒有達到。
同樣,京東收購德邦后,盡管德邦仍將獨立品牌運營,如何輸入京東的資源,幫助德邦重振旗鼓,也是一個考驗。
《快遞觀察家》了解到,相比于創業階段的公司并購,涉及上市快遞的并購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和挑戰,不僅涉及公司股權結構及高管變動、市值動態,還涉及分撥、末端網點、業務類型融合等問題。
“未來國內物流行業可能只有兩家快遞公司能活下來,一家是京東,一家是順豐。”這是2017年劉強東公開表態時說的一句話。這句話遠沒到應驗的那一天,但現在看起來,并不像當時那么刺耳。
目前來看,順豐依然保有品牌、時效與服務優勢,在運力和速度上不斷升級。京東則擁有倉儲、供應鏈等一體化的優勢,再加上跨越、達達、德邦的助力。而在通達系之中,百世已經賣身極兔,三通一達也加速分化,未來的競爭格局還不明朗。
幾年以來,快遞公司在上市后實力進一步分化,與此同時,消費者和市場對于快遞公司的要求也逐漸從價格向服務轉變,在業務量增速不斷放緩的大背景下,企業間接下來的兼并重組不僅勢不可擋,也是整個快遞行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。
新的兼并重組戰場上,如果沒有收獲,就意味著將競爭優勢拱手讓給對方。回顧短短幾個月內行業的重大并購事件,給所有快遞企業的啟示是,上市并不是終點,上市不代表上岸,而是新一輪市場爭奪的開端。
快遞企業如果不想被淘汰,就得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況且市場留給的時間越來越少了。